冠军为何总是看不起病?

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

日本:自食其力,生活无忧

在日本,很多人结束运动生涯后往往会选择自主经营来维持生计。由于日本多数人必须完成学校的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他们在放弃体育事业后仍拥有一技之长,并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在60岁之后,他们还可以享受高额的养老金保险,维持生活基本无虞。

日本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具有典型的西方特点,这里没有政府背景的体校,一名运动员从小到大只能依托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完成冠军梦想。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学校是喜爱运动的青少年的惟一母体,学生完成每天的课程后,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加入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如果成绩突出则会受到关注。

日本奥委会及其下属分项协会已开始对运动员进行再就业和如何融入社会的培训,而为了让优秀技术得以传承,日本奥委会更会劝说和建议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留在体育岗位从事教练等工作,日本政府也在研讨以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不过,一般来说,日本运动员退役后还是基本上可以保证自食其力、生活无忧的。[详细]

美国:健全制度,保障出路

在美国,由于有相对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撑,因而在青少年时期、甚至中年阶段从事各种运动的人离开训练场之后,一般都会自然地转换身份,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之中。美国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

即使是那些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在相对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各类保险为依托,只要按时缴纳保费,在特定的时期内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详细]

俄罗斯:反思举国体制的负面影响

俄罗斯是体育大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而绝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也都会面临自谋出路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时遇到的尴尬境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俄罗斯社会的普遍重视,成为困扰众多运动员的一大难题。在俄罗斯,尽管热衷体育锻炼的民众为数不少,但运动员却成为俄罗斯人最不希望从事的职业之一。

不少运动员从童年开始就将主要精力投入高强度、大负荷的体育训练,长期与世隔绝的训练生活让他们很容易“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在文化知识和修养方面也与同龄人存在差距,在回归社会生活后,他们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和不适,难以找回自信。

针对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再就业”尴尬,《俄联邦体育运动法》等多部现有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凡经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且具备“俄罗斯运动健将”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一旦获得奥运会奖牌,便能获得免试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权利。好在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宽松,因此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基本上还不成问题。[详细]


"张强:象棋界的解说明星,真的能成为顶级大师吗?"
他们的奥运|从领队到奥运裁判,换个方式为中国柔道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