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奥运史上最伟大“万米决战”
13人跑进“27分”,集体打破奥运会纪录
姚勤毅
本报记者 姚勤毅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的法兰西体育场,上演了被认为是奥运田径史上最伟大的一场“万米决战”——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00米项目中,乌干达选手切普特盖表现出色,以26分43秒14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奥运会纪录,也实现了他在该项目上的“金满贯”(集世界纪录、奥运会纪录、世锦赛冠军、奥运会冠军于一身)。 若只是如此,还不足以让这场比赛“封神”,最精彩的是这场比赛共13人组成的冲刺集团均冲进“27分大关”——这13位万米高手均打破由埃塞俄比亚选手贝克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跑出的27分01秒17的原奥运会纪录。 促成这场“历史第一万米决战”最关键的因素是合适的“战术”。 三年前东京奥运会男子10000米决赛,当天一场大雨,气温28℃,湿度80%。来自乌干达的万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切普特盖,以及他的年轻同胞基普利莫是夺标大热门。切普特盖当时想突出重围,又怕最后阶段顶不住,犹豫不决。最后一圈,一直咬住切普特盖的埃塞俄比亚选手开始加速,并且三人站位非常有讲究,一人领先,一人卡在偏外道位置,这让切普特盖和基普利莫跑得非常困难。直到最后一个弯道,两人才如梦初醒,开始猛追,但无奈只能目送埃塞俄比亚选手巴雷加冲过终点。 那场比赛,巴雷加的夺冠成绩仅为27分43秒22,甚至还没达到东京奥运会万米达标线(27分28秒)。可见,临场发挥和战术布置是最后制胜的关键因素。 再回到昨晨的巴黎,依然是切普特盖,比赛大部分时间他都躲在队伍中间,节省体力。但和三年前最大的不同是:在还剩2000米时,他突围到第三的位置,时刻观察周围,不给对手任何“联合阻碍”的战术空间。最后一圈还没到,他就开始提速,随后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大概16年前,当我看到贝克勒在北京夺冠时,我就想有一天也要成为奥运冠军。”职业生涯首夺万米奥运金牌的切普特盖赛后激动地说。发生在切普特盖身上的故事,证明了场地万米比赛争夺激烈程度,战术和临场发挥往往对于最后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